时光的年轮里,藏着无数人默默守护家国的身影。共庆祖国华诞,青羊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“为国”系列主题报道江西股票配资公司,聚焦为国戍边、为国守仓、为国护家、为国争光、为国传承、为国守艺六个维度,用细腻笔触打捞那些沉静却有力量的故事,致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。
他们,是深耕实验室的科研人,为“大国粮仓”筑牢智慧安全屏障;是面对烈焰逆行而上的守护者,用果敢与担当护佑万家平安;是与古纸残卷为伴的修复师,在指尖流转间唤醒沉睡千年的文明记忆……不同的职业,同样的赤诚;不同的岗位,同样的坚守。他们以平凡之躯扛起责任,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、托起家国大爱的磅礴力量,在时代的画卷上写下动人的“家国答卷”。
2025年3月22日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将镜头对准了一座别具一格的白色建筑——我国首座9000吨级气膜粮仓。这座由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引领研发的革新性粮仓,高达33米、直径达24米的庞然大物,仅需33分钟便能完成充气。其气密性超越了国家高标准粮仓的6倍以上,预期能节省约30%的运行能耗,成为粮食储存领域的“超级保鲜箱”。
气膜粮仓不仅外观独特,其内在设计更是巧妙绝伦。成都储藏院研究设计中心负责人王跃介绍道,这得益于航天级PVDF膜材与聚氨酯泡沫层的巧妙结合,使得气膜仓的保温性能大幅提升,传热系数仅为传统浅圆仓的1/3。在气膜粮仓内,精密的传感器网络实时追踪着粮堆的微妙变化,从温度到湿度,每一项指标都尽在掌控之中。
在粮食产业链的前端收购环节,科技赋能同样显著。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开发的粮食收购智能扦检系统,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,实现了稻谷、小麦、大豆、玉米四大粮种的智能扦样和全部22项质量指标的无人化检验。
“这套系统将检测时间从一个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,不仅提高了效率,还确保了质检结果的公正准确。”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江孝龙介绍道,经过智能化升级的扦样设备,可自动识别车辆的长、宽和粮食品种,随机多点进行取样,并自动送往智能检验室,只需10分钟就能对样本的容重、水分、杂质、不完善粒等指标进行自动检测。“智能化检验的数据会自动生成、汇总,上传到收购系统中,避免了人为偏差,还防止了‘人情粮’的腐败问题。”
粮食储存过程中,害虫防治是重中之重。传统的检查方法依赖人工巡检,耗时耗力且检测范围小。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与海康威视携手开发的“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”,400万像素的球形监控,能够同时监测多路视频并实时反馈害虫数量与发生位置信息。
“这些系统就是一款强大的害虫监测‘雷达’,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模块,可多路监控分析粮库虫情。”技术研发部负责人陈晋莹博士介绍道,该系统范围覆盖球机周围半径6米的区域,能够同时监测多路视频并实时反馈害虫发生数量,并展示虫害发生发展趋势曲线,实现粮面害虫信息远程采集、识别与预警一体化。“人工识别到AI智能检测,工作效率提高了10到20倍,同时,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,侦查并识别20余种主要储粮害虫。”
从气膜粮仓的“保鲜革命”,到收购环节的“智能升级”,再到储期监测的“AI 护航”,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的系列科技创新成果,不仅全面提升了粮食储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,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技术屏障。这些贴近民生的科技突破,让“为国守仓”的力量更加坚实,也让科技守护万家餐桌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报道:张静
设计:李林芮
编辑:梁艺怀
转发周知,让更多人知道!
刚速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